《沅陵县地名录》载:隋刺史黄元仙偕夫人瞿氏隐居此处,传说夫妇后皆仙去。附近有梳头岩,故得地名。
陶溪坪是中古时代五溪的落仙之地。陶溪坪下有会仙桥,上有落仙处,这些都是古辰州有名的地方。还有善卷隐学,侉父逐日,张果炼丹,盘瓠沉江这些著名的神话故事,以至隋辰州太守黄元仙因不食唐食,选在陶溪坪旁的罗山落仙处隐居成仙。黄元仙夫妻二人与养母一家仙化之后,成了明清以后沅陵县城的保护神。黄元仙看上罗山落仙处是极具慧眼的。可以说,这一带是魏晋时期神话故事的产地之一。
3、小石门
因村旁原有石垒小门而得名。
4、大石门
因村旁原有石垒大门而得名。
5、石牌楼
相传此地古时建有十个牌楼,又有石牌溜立于河边石梁上且字迹犹存,故名。
据资料记载,石牌楼是湘西苗族往返迁徙记忆的终点。
《历史词典》解释:大酉山在今沅陵西北四十里(起始点在窑头黔中郡)。《读史方舆纪要》载:大酉山,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上有龙湫。旧版《辞源》引《郡县志》载:“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洞,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
小酉山即今天的二酉山。而大酉山则在与小酉山相对且山脉相连的。因为鸡属酉,那么,民间称呼的鸡公山可能就是人们传说的大酉山。该山北界洪水坪酉水一线,东达白岩界至洞口村一带,南达石牌楼洋屋界附近。
6、大酉山
刘国强在《湖南洞天福地考》指出:在中国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家选定的仙境:“洞天”指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居处,凡夫道士修炼以登仙之地;“福地”指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可受福度世成仙。道教渲染的洞天福地有两种:一种是虚构和向往的位于名山的神仙真人洞府;一种是道士居住修炼的道观。
一、从道书基本资料来看:大酉山小洞天在沅陵。
洞天福地名称首次在《道迹经》、《真诰》等上清派道书出现,说明东晋时“洞天福地”观业已形成。具体名目首载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官府图》,及唐道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宋张君房《云笈七簸》等书。以往,沅陵因为道家兴隆,大酉山也就跃然于三十六洞天名目之中。
道书所列三十六小洞天名目
从上图所列的序号、山名、洞名、现在位置、治理者、地理范围、注释等项目内容来看,沅陵大酉山小洞天源头指向明确,是没有争议的。
所以,刘国强在《湖南洞天福地考》指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第二十六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清光绪《广湖南考古略》:“第二十六洞天大酉山周回一百里,名大酉华妙之天在辰州。大酉山在县西北,上有龙湫(即瀑布)甚灵,祷雨即应,山巅有善卷墓。第二十六洞天周回百里,名大酉华妙之天。”
二、从事实和正统史料来看:大酉山就在沅陵。
《历史词典》解释:大酉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四十里。《读史方舆纪要》载: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也。上有龙湫。又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里,山下有石穴,相传中有书千卷,昔人避秦,隐学于此。梁湘东王绎赋云:访酉阳之逸典。谓此也。一名乌速(即乌宿)山。注:此标注之远近均以黔中郡窑头为起始点。
旧版《辞源》引《郡县志》载:“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洞,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
我们知道,小酉山在沅陵县乌宿的酉溪口。据考,该水(北河)流经石牌楼“八蛮峒口”边关镇守之地,因该水从关西流过,方位正好是酉方,于是,驻军便名该水也为酉水或酉溪。于是,《读史方舆纪要》有“酉水府西北十里”的说法。之后,才有武陵有五溪(雄溪即巫水、樠溪即渠水、酉溪即酉水、潕溪即㵲水、辰溪即辰水)的称谓。
可见,有酉溪或酉水后才有大酉山、小酉山之称。
三、从背景资料来看:大酉山及其小洞天也在沅陵。
从道家史料记载和《读史方舆纪要》:“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也。上有龙湫”、“周回一百里”、“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及“大酉山九峰鼎立,古称九丘”等情况来看,大酉山应该是一座庞大的山系。据测算,域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李焕武老人介绍,民间传说,有道士从小酉山入洞穿越酉水,闻竹篙声,从鸡公山出洞,吹牛角号而归。带几个耙耙,在洞内粑粑可食,出洞就变成石头了。小酉山河边也有洞,可批量借餐具,洗净还洞口即可。后有家办事,餐具不净,此洞即闭,并告:铁船路过,洞口方开。解放前,二酉山对面的洋屋界山顶上建有洋人屋,为传教士的避暑之地。
鸡公山居民介绍,传说石牌楼后面的崩山头有跟二酉洞连通的洞口。洋人修避暑石屋就在崩山头上。石牌楼后面的洋屋界主峰上有泉水,洋人修避暑石屋用的就是这个泉水。石牌楼当地村民还说,村后山以前曾建有香客盈门的道观。
据洞口村人士介绍以前老人经常讲洞口得名的故事,说洞口村有块去二酉洞的大石门,过去从石板门下河可以走到二酉洞。做喜事都去二酉洞下借碗摆酒席,人到下面能听得到船篙子声音。二酉洞借的碗不准摆五厌东西上桌,有人后来用五厌东西上桌,就不再借碗了。村里人还说,现在从公路去洞口,原来有白杨树的地方就是一条小溪,下面有一块看起来像瀑布的大石头。
洞天之地
大酉山就在小酉山对面的大山之中,洪水坪村及洞口、鸡公山、石牌楼等地都是大酉山腹地。因为这里是小洞天之地,所以,洋人曾在解放前来这里用石头建避暑之地。
显而易见,广阔的大酉山洞天之地是康养开发的用武之地,前景十分喜人。
7、八蛮洞口(含仡伶仡佬布朗寨)
酉水流经二酉山,越神堂溪,至河对岸的十牌楼下,即出乌宿境。过去乌宿与下游太常相交的地方,称为八蛮峒口,意思是从这里的下游为汉人领地,上游为溪蛮的区域。
所谓八蛮,是指其内有八个少数民族部落或八大峒寨而得名。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于酉水流域之地属巴国南疆,与土家族有渊源关系。八蛮最初无固定的生活地点,在酉水流域迁徙中留下许多历史遗迹。从沅陵进酉水即入八蛮腹地。外界不了解八蛮,故对八蛮充满畏惧、神秘之感。八蛮之地,也称八部大王,多称八部大神,土家族民间祭祀的祖先神。酉水流域关于八部大王传说、遗迹、活动很多。民间供奉八部大王的地方为爷厝(即神堂),祭祀八部大王的活动叫爷日(即娱神) ,或扁咚扁咚格泽(即玩扁咚扁咚)、或舍克巴日(即舞扫把或扫堂),俗称大摆手(小摆手敬土王)。
何谓八部大王,有几种不同的传说。八部大王为八个部落的首领,先为一母所生,因其怪模样而被抛弃在山野,后由龙乳凤荫而长成八个顶天立地的很人。他们叫敖朝河舍、西梯老、西呵老、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此也所耶冲、接也飞也那飞也,或叫破西卵蒙、刀太卵蒙、泽丰卵蒙、拜尔卵蒙、罗陀卵蒙、那祖卵蒙、比耶卵蒙、巢祖卵蒙。酉水北岸首八峒的八部大王庙清代复修时立碑云:“首八峒,历汉、六朝、晋、唐、五代、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者,盖以威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又酉水北岸里耶镇着落湖八部大神庙联云:“守斯土、抚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歌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年”,这说明“八峒”或“八蛮”的历史存在和深远影响。当然,八峒、八蛮而非确指统领此邑的八弟兄。
八部大神是人们心中的英雄祖先,八部大神堂是古老的宗教圣地,祭祀八部大神是人们最隆重的民俗活动。
祭祀八部大王必须“溅血”(血祭),先是杀人(人祭),后改为杀牲。《永顺宣慰使志》:“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日,巫祀试白水牛,以祀一年休祥。”着落湖神堂以“神猪”血祭,正月初二那天,有的年份要同时杀一百头猪,同时将百多盆热气腾腾的猪血传上祭台。其它活动有升龙凤旗、军事操练、演茅谷斯,以猪血画嘎巴,打猪头卦等,然后同寨同族及各自亲戚在摆手堂同锅血食。
乌宿是进入八蛮部落的第一站,故称八蛮峒口,有仡伶仡佬布朗寨。寨民主要是侗族、仡佬、布朗族等几个少数民族的先民。
但人们也知道,光是用恐怖的地名,是难以令汉人收起他们对自己家园觊觎之心的,要汉人知难而退,还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于是,为了向汉人展示土家人的实力,酉水流域的八个土家部落,联合在二酉山尾脚河对岸上修建了十座石牌楼。用现在的语言表述,石牌楼就是相当于“中英街”。土家与汉人可以在此交易,但不得越雷池,每两座牌楼之间,建一座寨子,作为各峒驻乌宿的办事机构及驻军营地,共同担负防守之责。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酉水号子》所唱的:“巡检住在牌楼内,八蛮洞口鬼见愁”,指的就是这回事。也有这样传唱的:“十牌楼,记心头,八蛮峒口鬼见愁。”现在,古石牌楼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了,但十座牌楼的气势,早已威风八面,石牌楼被作为地名,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二酉山不仅巍峨耸立,风光美丽,其文化尤为深厚源远流长,多彩绚丽,是一座不折不扣熠熠生辉的文化圣山。清朝韩俊诗云:“自昔推名胜,洇川或不如”。沅邑名山,惟此为胜。
酉口上行十二里的河道峡山处的“八蛮洞口”。这里有文化名山二酉山。
9、二酉洞
二酉山是传说中善卷最后隐居之地,隐学之处后来成为“秦人隐学之处”,它是中国最早的“学堂”和民间图书馆。因藏有先秦百家古书千册的传说,曾引来南梁湘东王到此寻书,成为《太平御览》记录的“萧绎访酉阳逸典”。从秦到南北朝,发生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国之乱”和“五胡乱华”等众多事件,成为名士来此寻书的原因。当中原书桌上一书唯求时,二酉馆藏之书便成为俏品。明代“二酉藏书”演绎成“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故出处,《康熙字典》《词源》都将其收入书中。清末,湖南督学使张亨嘉亲自前来访典,并镌石“古藏书处”在二酉山妙华洞前。张亨嘉后为清京师大学堂督学,二酉山也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圣山。虽然二酉山历史上的隐学落后孔丘的“开馆教学”,但仍不失其在中国文化教育上的地位。文化名山在此,也培育繁衍了众多诲人读书的民俗,如胡鳌“嫂娘教子”就是一则江南“孟母择邻”故事。二酉山还有“鳄龙听讲”神话故事。过去,乌宿一带还有过“发蒙节”习俗,集镇上还有一座教人读书向善的“正道寺”。文化名山与民俗在这里迷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民国《沅陵县志》载:“(二酉洞)今仅余外一层,有石棹,可坐数人。内渐闭,不可入。”据传说,二酉洞前厅后壁裂缝处可以俯身而入,里面石室宽大,别有洞天,可以通达酉水河底,能听到头顶竹篙撑船之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辰州通判吴瑞登,在《大酉小酉偏崖洞记》中说,为了求证古人二酉藏书之事,曾和同僚请当地道士做向导,用绳子吊着进小酉山石穴,所见的后洞景观是:“园者若柱,方者若斗,悬而垂者若垂莲,挺而出者若新笋,错者锯,尖者若锥,屈曲而倚者若槛,侧而隘低而如不容者若兽穴、若鸟道,攀而过,忽而复出。覆若天花之板,载若积水之池。非革而若鼓,非金而若镛,叩之则灌然然。若狮也,而不足以服猛;若象也,而不足以御敌。视之则赴,如肃如空。而突者若台,笠整而披者若髦衣,不可有弃而妆首,不可有攢而蔽体。欲穷崖绝,钩援以升还,于故所旁有石床,可寝可兴,惟意所适。”《沅陵县志》亦有“明末,尚有避兵洞中者”的记载。这都印证了二酉洞后洞的存在。
《湖南省志·地理志》载:“明崇祯四年(1631)七月十七日,常德大地震,夜半地震有声,从西北起,其声如雷,须臾黑气障天,震天动地,井泉喷溢,地裂孔隙,浆水涌出。同日,辰州府属沅陵等县俱震。”同年九月一日,沅陵又发生五级地震,导致包括乌宿在内的很多地方出现断裂。从吴瑞登的游记来看,小酉山石穴的规模,在崇祯四年乌宿发生地震前,应该是非常壮观的,或许真如民间传说那样,可以连通酉水河底,听到河床上撑船的篙声。
《乌宿区志》载:相传清朝康熙年间,乌宿村民集资做了一艘活象真龙的龙船。那年端午节参加县龙舟赛获第一名。结束回村,犹如一条金龙朔水飞腾而上。到小酉山堂门前龙井角时,飞腾的龙舟忽然钻入水中,船和划船的人全部沉没。人们赶到沉船的地方打捞,什么也没捞着。两天后,人们在村里的池塘里发现了两块刻有“得胜回朝”的桡桨。据说,这池塘与龙井角相通,遇到大旱也不会干枯。于是,人们把池塘和池塘边曾放置龙船的坪地叫龙船坪。
10、教授村(含正道古寺)
酉水边集镇乌宿曾是国内出产教授的村落,名教授村。
小酉山历因隐学传承而扬名于世。与孔子的开馆教学齐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地之一。
乌宿教授村名录(略)。
大力溪的石人石马可列入单独景点开发,桑木溪清朝巡怃石牌,黄沙溪头名状元等都可集中到教授村展示起来。
位于乌宿村周家河后山脚下的正道古寺建于地代至元三年,正道古寺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分四层,寺内有天井送子观音像、关云长像、佛祖像及五百罗汉像等,人物千姿百态,面色不一,活灵活现。
正道古寺位于乌宿镇周家河头乌宿中心小学附近。“正道古寺”四个字刻在寺庙院墙大门的门楣上。乌宿区志记载:“正道古寺建于元朝至元三年(1266),旨在教化民众百姓遵循神灵旨意。孙国纬教授回忆说,小时候,孩子舞着用稻草编扎的“金龙”(老人说,草把龙比纸糊篾扎的龙灯更灵验)到正道古寺朝拜,慈祥的老和尚将菩萨身上的红布剪下一条,穿在龙鼻子处。顿时受宠若惊,草把龙也平添了几分威风和灵气。于是,舞着这条扎有菩萨身上红布的稻草金龙走村串户,传送吉祥快乐,又带回几背篓父老乡亲施舍的炒米糍粑、香纸利市。按照当地习俗,正月十五深夜,在酉水滩头上集中火化孩子们心爱的草把金龙和大人们玩舞的各色龙灯时,人们一面声嘶力竭吼叫“财龙归大海,你去我发财”,一面伤心的流泪……
正道寺院有几棵大柳树,热天,人们常去那里歇凉。读《水浒传》连环画,看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就下意识的联想到正道寺里的那几棵大树。解放后,正道寺香火冷清,建筑失修。夜头玩捉迷藏时,调皮胆大的孩子躲到正道寺的泥菩萨身后呼呼睡觉,一群比较守规矩的小伢儿四道八处连喊带吼通夜不眠也找不见他们的踪影。
棋坪境内的辛女庵修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距今四百多年历史,相传辛女是远古高辛氏的女儿、尧帝的妹妹,为瓦乡人始祖,她嫁给粲瓠为妻,曾在丁牛山上结草为庐,后人为纪念她的德行便立庵于丁牛山。山峰如一座大桥顶,四周削壁如切》直插云端。青松翠柏多野鹤翱翔,山鹰展翅,风景宜人为盛夏避暑。
此外与二酉山隔河胜地相望,被誉为“三龙听读”的鲤鱼山、蟠龙山、青龙山,因张果老曾经隐居而得名的神堂溪、掏米岩、一碗水、墨瀑等,都以其动人的历史传说向人们讲述着二酉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来乡寻找先祖的踪迹,以求能沾染一丝灵气。
注:本文参考张自力、张大强等编写的相关研究书目。